* Lot 829
本拍品需办理特别竞买登记手续
李可染(1907-1989) 清漓渔歌
立轴 设色纸本
1979年作
估价(人民币):6,000,000-7,000,000
未成交
题识:清漓渔歌。一九七九年,可染作于北京。
钤印:可染、河山如画
尺寸:69.5×49cm. 约3.1平尺
纪录
苏富比纽约,1988年6月1日,编号159
简介
说明:郎绍君将李可染的山水画分为三个时期:1953年前为钻研传统期,1954至1959年为写生探索期,1960至1989年为整合升华期。《清漓渔歌》作于1979年,正是整合升华期的最盛期。此时,“文革”结束后不久,年过七十的老画家,心情愉快,作品多,又有新探索,其中的标志性创作,便是他屡屡绘之不倦的“漓江”。
漓江山水之美,昔人有“江作青罗带,山如碧玉簪”之叹,每一细部,皆坚实、耐看,但从任何一个角度取景,都各有局限,与画家的想象总有差别。于是,李可染尝试减弱焦点透视造成前大后小的视觉效果,俯仰周览,生成独特的画境。“余三游漓江,觉江山虽胜,然构图不易,兹以传统以大观小法写之,人在漓江边上,终不能见此景也。”这段题识多次见于李可染的漓江题材画作,画家对新创作的欣喜和自信流露无遗,此作便为其中佳构。
《清漓渔歌》的空间结构呈倒U字型:明亮的江水,位于画面中央,江水两岸的屋舍、烟树、青山,将江水环护其间。漓江两岸,茂密的树丛间,屋舍依山临江,纵横错落,鳞次栉比而上,画面随之过渡到中景圆浑的山峰,中景之后,是层层叠叠的远山,峰峦错落间,江水流淌。青山、屋舍、烟树呈纵向之势,水中的倒影,则不时为横向的水光所打破,江中的渔舟,三三两两,错错落落,而又连成一气,摇向江水深处。
画以积墨法画成,近景屋舍、树干,以浓墨勾勒而出,树冠与中景的山峦,以稍淡一个层次的墨色渲染,远山则又淡之,显出逆光的透明感。江水墨色极为清逸,一派空濛如镜的气息;远山则愈远愈淡,拉开画面的空间层次,得江山无尽之意。
李可染常说:“山水画一落笔就是空间”,“山水、房舍、船等应该向深处发展”,“层次最难,因为山水画往往要表现几十里的空间”,此作的构图笔墨,显示出画家对空间和层次的绝妙处理,使画面具有真山真水的情境感。一般画漓江者,多以晕染得其姿色情调,但缺乏笔力的支撑。李可染超越群伦之处,在于能以苍而润的笔墨,兼得漓江山水的纵深空间与杳渺韵致。
是作中,画家在推敲画面结构层次的同时,亦强化了色彩关系:山峦、树木、林屋的黑色,倒影的灰色与江水的留白,构成强烈的黑白灰调子。山峦、屋舍、树木、江水,淡染花青,渔舟与渔夫,则一律罩以赭石,适成冷暖对比。墨色、冷暖与画面的纵横结构,更交相参差重叠:山之圆浑、肃穆,水之清澈,几艘小船动势的逶迤聚散,造成丰富的韵律感,形成强烈的自我风格。
李可染描绘漓江胜景,始于1959年的桂林、阳朔写生。此作虽源于写生,但经由六十年代的“采一炼十”,笔墨构图日臻化境,画家的意匠创造成分亦大大强化:水亮山暗,奇峰排立,森若剑戟,气势千重。漓江不再是写生的模样,而是画家借漓江风景,对山水神韵惨淡经营,由写“实”而造“境”,以“黑亮”的笔墨,创造出独属于自己的“澄明”漓江奇境!